<
g55j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十样锦 > 第26节
    云娘很想问问,原来二嫂也知道要脸面呢?但毕竟是二嫂,也不好那样说,便又笑道:“汤巡检那里我已经送礼谢过他了,你和二哥也不必见了他再像避猫鼠似的了。”

    倒把二嫂臊得嘟囔了一句什么躲开了,想来去找二哥暗地里告诉他呢。

    第50章 趣事

    云娘的话并不错,待到下午,四叔家的婶子果然提了半篮子家中的时令果子过来了,“这是自家树上结的,都挑了尖给云娘尝尝呢。”

    云娘赶紧谦让道:“已经偏了四叔家的鸡呢,再怎么好又要果子。”

    “这值什么!”四婶便笑道:“我们家的那几个女子,刚开始摆弄织机,不是这里不对就是那里不对,还是要请云娘去指教一回。”

    其实三弟妇教四叔家人怎么织素绸已经尽够了,但是本家的四婶来了,云娘自然不敢托大,便赶紧笑应了,又见四婶十分急切,遂赶紧换了一身做活的衣服包了头,又叫着三弟妇随着四婶家去。

    四婶家的织机就是比着杜家买的,所以一切都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看着略新了些,摆放在四叔四婶住的正房里,那正是四叔家里最好的屋子,显见是重视万分。

    四叔家里大姑娘小媳妇好几个,又有心里也想着要买织机的人家,又有特别来看看热闹的,倒是挤了满满一屋子的人。

    云娘见织机旁摆着一匹,织机上也有半匹,虽然成形了,但新手免不了织得粗糙,便将那绸摊开给大家看,指出一段段的不同,“这段应该是我三弟妇织的,非常整齐;这段应该是一个人织的,心急了些;这段又是另一个人,接头接得不好……”

    自己坐下又织了一段,再讲了些要注意的事项,又道:“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的,俗话说熟能生巧,织久了,又肯用心去想就织得好了。我弟媳妇才织了大半年,现在就织得很好。”

    其实对于织这种最简单的素绸,云娘也没有太多可讲的,只要手熟就好了。但是她来指点一回,却上四叔一家人心里觉得更加妥当了,个个便十分欢喜。

    就是被云娘一直夸赞的三弟妇也觉得很有面子。待从四叔家出来,三弟妇便向云娘道:“姐姐,你看我能织彩绸了吗?”

    云娘赞扬三弟妇自然是因为她织绸果然织得好,因此点了点头道:“刚看了你织的素绸,又平整又均净,可以织彩绸了。”

    “那我便想现在就织起来。”三弟妇道:“我等茵儿和薇儿织成了一匹,便换了丝线一直织到夜里,第二天再换回来,并不耽误她们织素绸。”

    彩绸和素绸是要差几分利,但是来回换丝线也很麻烦,云娘便道:“还是等家里买了新织机吧,我这次回来也带了些银子,再算着家里余下的钱,凑在一起应该够了。”

    “现在订一台新织机也要两三个月呢,我便不想等了。”

    云娘不禁奇道:“为什么要这样急?”

    “姐姐,你怎地忘记了,明年是卯年,县里还有科考,后年便没了。我想着相公若考上了,还要到府里继续考,甚至还要到京城呢。就是一时没考上,也要送相公去县里的官学堂读书。不管哪一样,都要用银子。公婆虽然一直倾家供相公读书,但是上面总还有两个哥嫂,早晚会分家,我一定要好好织绸,能自己供相公读书才是。”

    三弟妇平时话少,今天一连气地说了这么多,语气又十分地坚定。云娘看着她的神情,明白二哥二嫂的言语行为三弟妇早看在心里,也是早有主意了。

    杜家人相貌都好,不只姐姐和自己长得美,就是几兄弟也相貌堂堂,娶媳妇自然也要挑长得好的,大嫂和二嫂年轻时也都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美人,唯有三弟妇相貌一般。是以当年杜老爹给三儿子订的这门亲,杜老娘是有些不愿意的,云娘也颇有微辞。现在云娘看着三弟妇平常的一张脸,却异常的坚定,才知道爹的眼光果真不错,三弟妇别的都不论,只供三弟读书的决心可能比爹还强。

    云娘其实对三弟读书并不大赞同,但是三弟却是三弟妇和爹娘的希望,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反驳的话,只得道:“虽然茵儿和薇儿比你要小几岁,但论起手巧都比你差得远了,现在你们织的素绸我一眼就能分出来。这也不只是她们不用心,也是天分,谁也不能硬改的。将来她们恐怕也不能学会织妆花纱,只你还有可能。若是到了那个时候,只要三弟妇想学,我一定把自己会的全教你。”

    三弟妇笑得脸庞都亮了,平常的相貌也显出了几分美丽,“谢谢姐姐了,既然如此,我将来织出妆花纱供相公到京城读书!他一定能中举的!”

    “我也盼着能如此呢!”云娘当然希望自己的兄弟好,只是她却没有三弟妇那般的信心。只好在织锦上帮她出主意道:“你若要织彩绸,就先织一色大红的,没有花纹,十分好织。等到了年前,京城各家都要买红绸,做衣服的,做绸花的,装饰家里器具的,价又能高上几分。便从现在开始攒起来,到时候一道卖了牙行,利便又能厚一些。”

    三弟妇自然听二姐姐的,赶紧点头,“我今天便开始织起来,等家里买了新织机还要织得更多,到年底怕不能攒上一百匹?”

    云娘反要劝她,“多织绸自然好,可是身子才是最要紧的,千万别像我原来那样。”

    “我晓得,姐姐,”三弟妇笑道:“再则三郎并不是那样儿狼心狗肺的人。”

    云娘见她如此,便也笑了。

    二人到了家里,便张罗着再买一台织机。算上云娘带回来的银子、大家先前得的利钱,果然再凑够一台织机。再算起分子来,云娘的本钱原本就多,现在又添银子依旧占第一,三弟妇本钱也不少;又日日织锦有工钱占了第二;二哥二嫂得的工钱最少,还是吃老本;大哥一家原本最少,现在却有两个人的工钱,占的也多了起来。

    至于杜老爹、杜老娘和大姐,原本也只是跟着凑分子,现在依旧凑来,大家便都欢欢喜喜的。

    只是新织机总要等两三个月才能做得,云娘便替三弟妹说了要织彩绸的事,“自家缫的丝还够,这一次买些红丝线时一定多买,要用到年底的,过些时候便要涨价了呢,”又道:“等买了新织机,两台机便完全分开,茵儿和薇儿还用旧织机织素绸,大家也不必轮流织到半夜了。”

    别人尚可,唯有茵儿和薇儿不免有些气馁,“姑姑,我们什么时候能织好绸呢?”

    云娘便笑着抚慰道:“你们毕竟还小,不如三婶娘织得好也没什么,再织一年素绸将手练得更熟并不是坏事,那时家里定能再买一台织机,你们也可以织好绸了。”

    “要我说,哪怕只一直织素绸呢,也是很好的了。”大嫂便笑道:“自从薇儿和茵儿学会了织绸,大家都高看她们一眼呢,现在就有人上门来打听亲事。”

    杜老娘便也笑,“我们家的女孩,长得又好,又会织绸,定然要仔细地挑了好人家!”

    薇儿却知道害羞了,也不再说织绸的事,只转身跑了。留下茵儿,见大家都向她笑着,怔了一怔,也醒悟过来,随着姐姐回房去了。

    倒把大家笑得个个弯了腰。

    云娘原说回家好好歇一歇,可是自到了家中,便被四婶请去教织锦,三弟妇第一次织红绸,也不免有些没信心,时常请她帮着瞧瞧,又有村里许多的年青姑娘媳妇来问她织锦的事,一时间倒比在盛泽镇还要忙碌。

    只是忙归忙,回到家中亦非常开心。

    八月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杜家年年都要做五仁月饼,今年日子过得红火,便又添了莲蓉、芝麻、菱角等几样馅心,做了许多,预备过了节能多吃一阵子。

    杜老娘亲自兑了馅,搅拌了几大盆,大嫂早和好了面,切成同样大小的面团,二嫂和三弟妇便将馅心包好,云娘接过来放入模子里压实扣在案上,。

    家里先前有一个富贵花开图案的老模子,云娘从记事时就用的,今年杜老爹因要多做月饼,便又提早订了三个新模子,喜上梅梢、连年有余和五谷丰登,正好四样馅心各用一种。

    几个孩子早已经先得了些馅料里的吃食,眼下图着看热闹也不走,都在一旁围着转,又不停地说笑着。

    就在这时正做月饼的二嫂突然呕了起来,急忙跑回了房,杜老娘跟了过去,一会儿出来便满脸笑意,“二媳妇又有了!”

    坐在一旁看大家做月饼的杜老爹更是笑开了怀,直点头说“好!好!”老人家就是喜欢多子多孙的。虽然杜家除了云娘和刚成亲的三房,大姐、大哥和二哥家里都是儿女双全的,但却有几年没有添新孙辈了。

    杜老娘便笑道:“三儿媳,你今晚与你二嫂一起住吧,沾沾喜气,下一个便是你了。”又让大儿媳每天早上给二儿媳加上酒酿鸡蛋,还不忘记唠叨,“这是我们家的秘方,从有孕起便开始吃,生了孩子都好,不信就看我们家的几个儿女、孙子孙女,是不是个个长得整齐,身子也康健?”

    又得意道:“就是雪娘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也都长得好。”

    大姐却突然截断了杜老娘的话问:“云娘,你喜欢吃什么馅的月饼?”

    杜老娘便明白过来,也笑着说:“云娘小时候就不喜欢五仁的,偏爱吃莲蓉,只是那时家里穷,并不能常做,这一次做了一定多吃点。”

    第51章 偶遇

    正说着儿女们的事,大家便把话题转了,云娘自知道娘和大姐怕自己触景伤情,也不说破,只笑道:“我却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爱吃莲蓉馅的,现在却嫌太甜腻了,反更喜欢五仁的多些。”

    面上虽不显,但心里也未免想,父母养下五个孩子,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也都儿女成群,怎么只有自己成亲了五年没有一男半女呢?

    难道自己天生便是孤单一生的命吗?

    不过现在的她又想通了更多的道理,并不觉得自己有了儿女,一切便都不一样了。就说郑源吧,他才不是真正因为自己没有儿子才娶了采玉的,如果真是为了子嗣,那完全可以同自己商量,典个妾生子,岂不是一样?

    又因这些时日自己一人生活很是舒心,此时反倒觉得如果在郑家有了孩子,恐怕会更难,自己也未必能像现在一般走出来。倒并不如何伤心,依旧与大家做月饼说笑。

    整整忙了一天,杜家做出了两百块月饼,又拿荷叶包了些分送给亲朋,家里也接了别人送的月饼。

    到了节日前一天,大姐夫也提着月饼来走礼,顺便来接大姐。

    大姐的婆婆先前也曾说过要大姐秋天时回去,大姐既是许家的媳妇,过八月节必是要回夫家过的,且接下来就是农忙,也要回去做农活了。所以不管大家有多不舍,雪娘也要走的,而且听雪娘的意思,也很想家中的儿女了。

    东西早已经收拾好,只等中午吃了席,大姐便提着出来与大姐夫告别家人。只是这一次走,大姐的底气却更足了。她在娘家缫丝赚了七八两银子,留下五两入股织机,其余散碎的换了半锭银子,又买了许多东西,加上杜家送的,两人走时便都背着大包袱。

    第二天便是八月节的正日子,酒席更是丰盛,吃罢酒,到了晚上在院子里摆了一大桌,摆了时令果子和月饼,团团圆圆围坐一圈赏月。

    月亮每年都要赏,且平时也不是看不到,无非是八月节里天空格外清辙,月亮里的桂树、吴刚和白兔分外明显而已。大家议论了一回,青松便道:“为什么看不到嫦娥呢?”

    杜老娘便笑道:“嫦娥是仙子,岂能让你随便看的?”

    青松和青竹便没趣起来,拿了月饼要出去玩,却又被大嫂叫住,“今天不许出去玩,要一家人在一起过呢。”

    杜老爹便也道:“你们两个也大了,整日像没笼头的马似的也不成,过了年就送你们去读书。”

    云娘听了便道:“爹,不如也让萝儿跟着学两年,也认得些字,免得像我一般是睁眼的瞎子。”

    杜老娘正在吃月饼,赶紧放下道:“读书最费银子,萝儿是女孩子,学了也没用。”

    云娘便认真地反驳道:“娘,我织锦的时候也遇到过图案里有字的,比如福、寿、喜等等,自己不认得便为难,是以就是织锦也要识字的好。还有,不论做什么,都要会看契书才能不被别人骗,学了怎么会没用?”

    “云娘说的并不错,”杜老爹饮了杯中酒感慨一番,“听我爷爷说,前朝时我们杜家也是富贵人家,最盛时一门三兄弟榜中了举。那时候杜家的女孩都专门请了先生读书,又会弹琴又会画画,后来遇到了乱世杜家就不行了,家道中落。我只跟你爷爷认了几个字,勉强能读个信。”

    “云娘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脑子又灵,在学堂门外听了先生说的,便都记了下来,也曾回来向我说要读书。只是女孩读书不比别的,总不能到学堂里与男孩子一起,家里又请不起先生,也只能耽误了。”

    云娘听爹说起往事,还记得因为不能读书,自己曾与爹生过气,现在却懂了家里的难处,又怕他伤感,便笑道:“那就让青松青竹回来教教萝儿,如果茵儿和薇儿也喜欢学,就都跟着认些字,将来一定有用的。”

    没想到三弟妇却道:“那我教三个侄女儿吧,我小时候跟着我爹识了几个字。”

    真没想到三弟妇竟然是识字的,云娘想了想便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写了“迢”字,问“这念什么?”

    “迢”

    “那这个呢?”

    “牵”

    三弟在一旁笑道:“是不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汉乐府里的诗。”

    三弟媳便也笑道:“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向云娘问:“二姐,你怎么会写这几个字呢?”

    云娘便推脱道:“我看了一张画,旁边就写着这些字,因觉得画很好,便记住了。怪不得画上画着一个织娘,原来是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又问:“是什么意思,你们给我讲一讲吧。”

    三弟和三弟妹你一句我一句地便讲了起来。云娘听了,便明白汤巡检写给自己的原来只是一首诗中的前两句。突然觉出他不肯写后面三句的原因,自己和他果然有些像牛郎和织女,虽然只隔着一堵墙,可是却不能多来往。恐怕写了也是伤情。

    又见平日里在大家面前不怎么说话的三弟和三弟妹说起诗来眉目相对的样子,十分地有情有谊,从心底里羡慕起来。如果自己也识字有多好?

    她其实还有两个字要问,就是汤巡检在后面的落款,现在却不方便说,只等没人的时候再悄悄问吧。

    大嫂也听得入迷,便笑道:“三弟和三弟媳,你们再把那些诗给大家说几句,我们都爱听呢。”

    三弟便果然咳嗽一声,念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三弟媳也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云娘再也听不进别的诗了,只在心里一遍遍地默念着那首写牛郎织女的诗,牢牢地记在心头。

    另一边,青松、青竹和萝儿正缠着爷爷,“爷爷,你爷爷说我们杜家先前怎么过八月节啊?”

    “那时候啊,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不说做了多少吃食,就说家里就有戏班子,吹拉弹唱无所不有,大家可以一面赏月一面看戏。”

    “嘻,看戏?我也想去看戏了。”

    “我还想吃许多好吃的……”

    于是在孩子们吵吵闹闹中,这个中秋节便圆满地过去了。

    第二天,大家都起得晚一些。不过起床后,做农活的做农活,织锦的织锦,玩闹的玩闹,节已经过去了,日子又回到了常态。

    云娘换了身粗布衣裳,厚底鞋子,提了篮子,向娘说了一声,“我想去小竹林里转转。”

    杜老娘便道:“这时候桑椹正好,你怎么不去采桑椹呢?茵儿和薇儿已经与几个姑娘约好一起去呢。”

    采桑椹的都是年轻小姑娘,自己才不想去凑热闹。云娘便道:“也不知这时候还能不能找到僧竺蕈了?我去看看,再顺便挖点笋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