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是到了1990年代,企业纷纷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迁出美国,结果,制造业的工作越来越少。那些高中毕业生能干的,大多是服务业中的低端工作,如麦当劳、沃尔玛中的售货员、清洁工、餐馆的跑堂,等等。而这些工作不用说养家,就是养活自己也很难。而且说没有就没有,像临时工一样朝不保夕。同时,如今男女平等,婚龄推迟。女孩子长大后要和男生一样在市场上竞争,高中不能忙着谈恋爱,而是要长本事。

    现实已经给这些还在上高中的孩子们上了一课。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不想永远当下层社会的打工仔,就一定要出人头地,所以一个个都野心勃勃。这就造成了1990年代以来的高中生的独特生存状态。首先,他们把学业摆在第一位,为了功课拼命竞争,即使参加社会活动,也是为了申请大学积累资本。|qi|shu|wang|同时,他们在青春期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高中情侣结婚的也越来越罕见。这一来是彼此竞争激烈,二来是功课太紧张、无暇顾及社交,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像1950年代那样,一毕业就在本地工作、成家,一辈子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现在的高中生,毕业后就出去读大学,和高中的同班断了来往,利用高中的时间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本社区的人脉,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越是有能力、野心大的学生,越要远走高飞,回来的机会就越少。青春期的野心,已经使优秀学生越来越集中在几所超一流大学,各州的顶尖高中毕业生,全向“常青藤”流动,因此这些人大学毕业后很少回来,造成各州的“脑力外流”。

    这一点,看看美国最精英的高中生毕业后的走向就能明白。1942年设立的“西屋奖学金”(westinghousesciencetalentsearch),旨在发现高中生中的科技人才,全国每年只有40人入选最后一轮。从1960年到1989年,一半进入最后一轮的学生集中到7所精英大学读书。其中1/5到了哈佛,其次是mit、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1964年设立的“总统奖学金”(presidentialschrsprogra网完全脱离平民社会。美国的建国之父、第二位总统亚当斯曾说,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美国与欧洲的不同在于精英的形成过程。欧洲的贵族是世袭的,美国的精英却是基于个人的优异品性、在一个开放社会的竞争中自然胜出。现在美国的世袭精英,并不像当年欧洲贵族一样可以继承家族的爵位,而是必须运用家族的经济资源优势,从小对自己进行超强度的训练,保证自己拥有超强的个人素质。换句话说,世袭是一种教育优势的事实,不是社会等级所保障的特权。教育不成功,社会地位就丧失。而在这种精英教育中,对社会的服务,特别是对弱势阶层的服务,越来越被强调。这就培养了世家子弟的社会责任和对下层的了解和同情,多少缓解了贫富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冲突。

    在“二战”前,美国被所谓的wasp所统治。wasp是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缩写,描述的是美国的“建国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