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朱高煦》 第一章:仙人入梦(上)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初。 深夜,大明皇城上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奉先殿外,数百名全副武装的精悍卫士,以此殿为中心,整整围了一圈。 殿内,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负手站在祖宗神位之前,脸色阴晴不定,而在他的背后,竟然跪着一个身穿绣蟒锦服的少年。 此刻,少年深深低着头,以掩饰内心的慌张,他却是没料到朱元璋比想象中难应付百倍! 虽然朱高煦很早就魂穿到这个世界,取代了和他同姓同名的燕王朱棣次子朱高煦,但是一直到半个月前,他才彻底觉醒前世的所有记忆。 为了改变原主在历史上被闷烤的命运,朱高煦决定在太子朱标病逝后扶持燕王朱棣成为新一任大明储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提前做一些长远的谋划与铺垫。 朱高煦前世是个历史爱好者,尤其喜欢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奋斗史,对明初的历史可谓是相当熟悉。 历史上的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且言行轻佻,以至于朱元璋对他非常厌恶。 然而,朱高煦穿越过来时,原主还是幼儿,尽管当时他的前世记忆还没有彻底恢复,但受前世性格与部分记忆的影响,这一世的朱高煦,与历史上完全不同。 他打小就显得十分聪颖,不仅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还喜习武艺,身手了得,可谓文武双全。 在大本堂进学的一众皇孙之中,包括朱允炆在内,皆远不如他。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众皇孙之中,唯有朱高煦最受朱元璋器重,也最令朱元璋烦恼。 因为他太过优秀,把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朱允熥通通比了下去。 若不是生在洪武朝,恐怕他早就“夭折”了。 半个月前,朱高煦彻底觉醒前世记忆,熟知历史走向的他无比焦急,因为史书记载今年四月太子朱标就会病逝,九月朱允炆会被立为太孙。 为了替燕王朱棣夺取先机,朱高煦决定编一个谎话,以此来惊动朱元璋,好引起对方的重视。 他特地写了一封密信,并在今早大本堂考评后亲自呈给了朱元璋,而密信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四个字:“蓝玉谋反。” 蓝玉虽跋扈,甚至不把朝廷法度放在眼里,但此时朱标还活着,更是有史以来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朱高煦用“蓝玉谋反”来惊动朱元璋,属于逆向思维,这样年老多疑的朱元璋才不会认为他得了失心疯,要搞事情弄死蓝玉。 毕竟蓝玉是朱标正妻常氏的亲舅父,是坚定的太子党,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于是乎,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朱元璋把朱高煦秘密召到了奉先殿,他要弄清楚从小就有神童美誉的朱高煦为啥要说“蓝玉谋反”。 他还给当值的“记录官”放了假,并严令此事不得录入《起居注》。 虽然在历史上的洪武朝末期,朱元璋取消了起居注的制度,但目前还是存在此制,可见朱元璋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奉先殿位于皇宫之中,是朱元璋供奉父母及祖先神位的地方,他选择在此地召见朱高煦,显然另有深意。 朱元璋再次问道:“当真是仙人入梦所授预示?” 他虽然老了,却不糊涂,认为有人指使朱高煦,否则一个少年怎可能忽然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 当然了,在朱元璋看来,若是燕王朱棣生了不该有的心思,通过某些手段瞒过他的眼线而在幕后指使朱高煦,那他不介意将计就计。 朱高煦不卑不亢的答道:“孙儿万万不敢撒谎。” 这个回答虽然看似荒唐,但却是朱高煦的最佳选择。 首先,朱元璋从乞丐成长为皇帝的过程之中,多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若说他压根不相信神仙天命之说,可能么? 其次,神仙之说古已有之,秦皇汉武亦求仙问药,就连后世对神仙之事深信不疑的人也大有人在,何况是明初?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这一世的朱高煦深得朱元璋器重,完全让人看不出他的撒谎动机。 毕竟,现在朱标活得好好的,朱元璋又没有预知未来的本事,不知道朱标以后会病逝。 “高煦,起来罢。” 朱元璋转过身,缓缓走向朱高煦,语气平和道。 朱高煦心里清楚,来自朱元璋的试探已经开始。 为了不露怯,他低着头慢慢站了起来,面色平静。 就在此时,朱元璋竟然语气一变,厉声道:“高煦,你抬起头来。” 朱高煦不敢忤逆,面色如常,缓缓抬头。 两人四目相对。 “咱起于微末,半生征战,终驱除北虏,恢复汉人江山,承天命而登极。所以咱曾梦见过神仙,还游过天宫,但神仙这次却入了你梦中,该作何解释?” 朱元璋瞪眼俯视着朱高煦,严肃的质疑道。 朱高煦知晓此事,大明开国后便发生了朱元璋“梦游天宫”的传奇之事,之后朱元璋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其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 自那以后,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而大明朝的正式诏书自那时起,开篇都必须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字。 在这个世界上,只怕除了马皇后之外,朱元璋不会相信任何人,即便是他最宠爱的长子朱标,也并非无条件信任,更何况朱高煦? 在朱元璋虎视眈眈的逼问下,朱高煦出奇的镇定,眼神中没有一丝慌乱。 毕竟,谎话说久了,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朱高煦深知,他越是淡定,朱元璋相信他的可能性就越大,他必须趁着朱标在世时,尽最大努力让朱元璋接受他的谎话,如此一来,等以后朱标病逝,朱元璋才会更加确定他现在没有撒谎。 “咱是大明的皇帝,你是咱的孙儿,欺负你就是欺负咱,咱会砍了他的脑袋!高煦乖孙儿,告诉咱,是何人指使你?” 伸手按住朱高煦的左肩,朱元璋威风凛凛的问道。 朱元璋虽年过花甲,面容老态,但却不显暮气,只见他银须绵长,样貌英伟,此时浑身散发着强大的气势。 朱高煦狠心咬了一下舌尖,以强烈的疼痛刺激大脑,硬撑着保持清醒,随即举手发誓。 “孙儿朱高煦愿对着祖宗神位发誓,刚才所言,句句属实,如有撒谎,让我五雷轰顶而死!” 他不能让朱元璋误以为有人暗中传递“蓝玉意图谋反”消息给他,与他一起做局欺骗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收回了按在朱高煦肩膀上的手,望着对方小脸蛋上的肃穆神色,他的目光中竟然闪过了一抹隐藏很深的欣赏之色。 虽然这个时代的人比较迷信,但是以朱高煦前世今生对朱元璋的了解,朱元璋不可能轻易相信所谓“仙人入梦”之说。 朱元璋虽当过和尚,但他不仅吃素,荤的也照吃! 如果所谓的预言有利于朱家皇朝统治天下,自然是一切都好。 可万一预言大明王朝二世而亡,那朱元璋肯定要封锁消息,甚至再兴大案,杀他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天下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在将来难免不会传开,一旦流传出去,很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拿来大做文章。 朱元璋对此自有分寸,他既然表面上选择了相信朱高煦遭遇神仙点化,那么该问的问题就必须要问。 当然,他问的这些问题,还可以验证朱高煦的“谎言”究竟“真实”到何种程度。 “大明国祚如何,仙人可有预示?” 第二章:仙人入梦(下) 朱元璋上来就抛出一个终极问题。 朱高煦故意面露惶恐,很夸张的噗通一声跪下,咬着牙,狠下心,使劲磕了十多个响头,一直到头皮磕破出血才停下。 朱元璋蹲下身,用力扶起朱高煦,见对方额头磕破了皮,已渗出血,不忍道:“别怕,咱恕你无罪,尽管说。” 朱高煦颤抖着嗓音道:“回皇爷爷的话,大明国祚绵长,可传至万孙。”接着又立刻压低声音道:“但却,遇顺而止。” 朱元璋听到“遇顺而止”四个字时,心中陡然一惊,左右两只手一下腾出,直接按在朱高煦的双肩上,生怕对方跑了。 “高煦,你务必细想,当真是此言?” 朱元璋居高临下,如刀锋一样的目光注视着朱高煦,低声问道。 据说“遇顺而止”的谶语出自刘基,尽管后世考证此谶语最早出现于明朝正德年间,但作者是谁对朱高煦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听了谶语后的反应很强烈。 外面,风雨交加,春雷响动。 殿内,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朱元璋很清楚,在此之前,除了他与那位高人之外,天底下并没有第三者知道此预言,而那位高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死了,彼时朱高煦还没有出生。 历史上,朱元璋在晚年还亲自为此人著书立传——《周颠仙人传》。 见朱高煦毫不犹豫的点头,朱元璋由此推测,很可能朱高煦背后站着一个堪比周颠的高人,或许周颠并没有死?又或者仙人入梦乃实实在在的真事!? “哈哈!” 朱元璋松开朱高煦,右手轻轻抚须,竟然开怀一笑,心情瞬间变得愉悦起来。 朱高煦不敢妄自揣测朱元璋发笑的缘由,只是不发一言,沉默以对。 这时,外面的雨渐渐停了下来,之前笼罩在大明皇城上空的乌云,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几颗星星慢慢露出了点点银光。 “来人,去传太医,让其在文华殿等着。” 望着朱高煦流血的额头,朱元璋冲殿外喊了一声。 随后,他回过头,对朱高煦道:“跟咱去文华殿。” 不多时,祖孙二人来到了文华殿,披甲重兵紧跟着便将此殿围住。 已在殿内等候的太医眼疾手快,行礼之后,连忙打开药箱,小心翼翼帮朱高煦做了伤口处理。 朱元璋打发了太医,随即命人抬了一套案几,并让人给朱高煦上了两碟糕点。 朱高煦虽有成年人的思维,但身体毕竟是少年,新陈代谢旺盛,饿得快,既然吃的送到了眼前,朱元璋又说是赏赐,那他怎敢拒绝,自然是谢恩后坐下开吃。 朱元璋拉过一把椅子,在朱高煦对面坐了下来,颇有兴趣的望着后者吃东西。 “慢些,别噎着。” 朱高煦恭声道:“谢皇爷爷。” 朱元璋露出慈祥的笑,又问道:“高煦,你还记得哪些仙人预示?” “孙儿愚笨,记住的不多。” 朱高煦依旧不敢放松警惕,谨慎的答道。 “好,把你能记得的,都给咱讲讲。”朱元璋兴致勃勃道。 朱高煦答道:“回皇爷爷,大明未来会有万国来朝的盛世。” “咱老朱家的大明,远迈汉唐了?” 朱元璋看起来很高兴,又问道:“迁都之事可有提及?” 朱高煦当即心生警觉,迁都是个大问题,未免节外生枝,他决定避而不谈,遂假装咀嚼甜点,做思考状,然后答道:“回皇爷爷,这个孙儿想不起来了。” “可还记得别的?” 朱元璋故意露出一副脾气上来了的样子,急忙问道。 朱高煦不紧不慢道:“怪只怪孙儿愚笨,仅仅记住了一些简单明了之事,如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万历中兴等等。” 闻言,朱元璋眉头一皱,陷入了沉默。 过了片刻后,他突然直勾勾盯着朱高煦问道:“你可明白这些预言的含义?” “回皇爷爷,孙儿觉得,或许便是字面意思,直白如‘蓝玉谋反’。” 朱高煦被朱元璋看的心中发毛,强压紧张,保持着镇定,不紧不慢的答道:“又如‘永乐盛世’,应该似‘贞观之治’,以永乐为年号的皇帝在位时开创了盛世。”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站了起来,背着手在朱高煦面前来回走了几步,并时不时偷瞄朱高煦。 忽然,朱元璋扭头看向朱高煦,猛的问道:“高煦,你之前说梦中仙人所授,除了对未来的预言外,还有治国理政的方略?” 朱高煦脱口道:“是的。” “快快说来!” 见朱高煦应答时没有丝毫犹豫,朱元璋故意露出一副期待神色,连忙说道。 “孙儿印象最深的便是‘经国济世六大策’。” 不待朱元璋询问,朱高煦继续说道:“六大策分别是革新田赋四民纳税之策、公车上书民不畏官之策、皇庄盐铁充盈国库之策、义务兵教文武并立之策、火器革新排队铳毙之策、分封海外日月永在之策。” 见朱元璋表露着认真倾听的姿态,朱高煦说完之后选择了停顿。 朱元章似乎心有所感,点了点头,然后问道:“高煦,你可明白六大策的含义?” 朱高煦欲言又止,故作犹豫道:“孙儿愚笨,虽然记得六大策,但却不曾领悟其含义。” 朱元璋并非一般人,朱高煦说的六大策,让他不得不联想到更多的事情。 大明早在立国之初就推广了义务教育,而“民不畏官”之策与《大诰》规定由百姓监督官员的思想一致,至于用皇庄、盐铁等充盈国库,以及分封海外的政策,仔细思量之下,未尝没有可取之处。 朱元璋心如明镜,这六大策,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作为立国之本也并非不可。 不管朱高煦背后有没有高人,是否受人指使,单凭献出此六大策,也是一件巨大的功劳。 此时,朱元璋脸色一沉,开口道:“高煦,今夜你就待在这里,把预言与六大策都详细给咱讲讲。此事乃皇家机密,以后万不可再对旁人讲述,哪怕是你亲爹亲娘也不行!明白么?” 朱高煦看着突然变脸的朱元璋,连忙站了起来,赶紧绕过案几走到前面,跪在了朱元璋的膝下,郑重道:“孙儿知晓轻重,绝不会泄露半个字。” “很好,不愧是咱的好乖孙!”朱元璋摸了摸朱高煦的脑袋,面露欣慰的笑容说道:“快起来。” 文华殿内的布置简洁明了,除了书架、御桌、御椅外,并无其他的杂物,很符合朱元璋干脆利落的风格。 “高煦,来,把你刚才提到的预言与六大策都写下来。” 朱元璋示意朱高煦就坐,然后亲自将笔墨纸砚送到了朱高煦面前的案几上。 片刻后,朱元璋拿着写在纸上的六大策,边看边琢磨字面上的意思,脸上时不时露出了些许得意的笑。 “四民者,士农工商也。革新田赋四民纳税,其意应是官绅一体纳粮缴税。” 看着第一策,朱元璋随口道:“高煦,你觉得此策含义是什么?” 朱高煦两世为人,当然晓得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自有一套极具其个人性格特点的治国思路。 当下,他不敢卖弄,反而正色道:“回皇爷爷,孙儿不懂治国理政之道,只能从字面领悟其意,此策或许是说民无贵贱而四民平等,四民仅是分工不同。” 第三章:试探(上) “若对有功名者免徭役赋税,长此以往,随着人丁滋生,有功名者越来越多。” 朱高煦说到此处,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朱元璋竟然闭上了双眼。 “嗯,继续讲你的理解,咱在听。” 朱元璋虽闭目养神,但仍鼓励朱高煦继续说下去。 朱高煦只好接着往下说。 “为逃避赋税,必然会有许多人依附于此类身负功名者,如此终将导致真正富有之人交更少的赋税。朝廷财政负担将落在穷苦庶民身上,于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国库只会越发空虚。” 说到这里,朱高煦偷瞄了一眼朱元璋。 他发现朱元璋脸上毫无波澜,心中当即忐忑不安,生怕说错话,惹怒了对方。 朱元璋人老成精,眼睛悄悄睁开了一条细缝,已察觉朱高煦的犹豫,于是继续鼓励道:“高煦,咱虽然是皇帝,但也是你爷爷,并非外人。你如何想的就如何说,不要有太多顾虑。” “既然皇爷爷让孙儿畅所欲言,孙儿不敢抗命,若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皇爷爷息怒。” 看出朱元璋是起了考校的心思,朱高煦决定趁此机会表现一番,略做沉思后,便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说了下去。 “革新田赋乃是保证四民平等纳税之根本,可以将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徭役一律合并征银或纳粮,变繁为简,不再收取其他任何田赋,甚至废除自秦汉以来的人丁税,或以雇佣代替各种徭役。” “同时完善商税,两宋时期朝廷很少为国库发愁,便是因为商业繁荣,有足够多的商税纳入国库。虽说商人重利忘义,可却也有忠孝之辈。若能加以管理,在朝廷主导下,未尝不能摸索出一条藏富于民,民富而国强的商税制度。” “民富而国强?” 朱元璋悄然睁开双眼,盯着朱高煦,虽面无表情,但心里却暗暗吃惊。 朱高煦见朱元璋阴沉着脸,连忙道:“孙儿说完了,请皇爷爷训示。” 朱元璋没有评价,而是淡定的道:“说说你对于其他五策含义的理解。” 朱高煦拿不准朱元璋的心思,只好继续阐述他的“理解”。 “孙儿觉得,公车上书民不畏官之策,是一个以百姓监督官员,以求吏治清明的良策,如《大诰》规定……” “皇庄盐铁充盈国库之策,需要结合四民纳税来说……” “义务兵教文武并立之策,是说义务兵役与义务教育,以及文臣武将分立并重之策,所谓义务兵役……” “……” 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乖孙子,朱元璋如获至宝,满心欢喜,以他的见识,自然能分辨出朱高煦所言并非胡言乱语,而是真正的治国理政之良策。 如果不是神仙点化,那么朱高煦背后之人必然有着超越时代的极高见识与眼界,否则怎能拿出此经国济世六大策? 此外,朱高煦当下的表现太惊艳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有理有据,简直就是从史书之中走出来的少年英才。 朱元璋不相信有人能在短短的数年间,在布满眼线的皇城里把朱高煦培养成如今这个样子,如果此人真的存在,并不为他所知,那么此人一定是神仙中人! 要么,朱高煦就像朱元璋“脑补”的那样,真的在梦中得了仙人点化,否则他怎会从小就能得到神童美誉呢? 朱元璋以前当过和尚,知道禅宗有顿悟之说,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顿悟虽神异,却又真实存在。 此刻,朱元璋亲自给朱高煦递了一支笔,他已经不在意真相如何,而是在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饿了吧?”朱元璋慈祥的笑道。 朱高煦答道:“孙儿不饿。” 他知道朱元璋是极其疼爱子孙的皇帝,眼见对方终于流露出如他前世爷爷那样慈祥的笑,暗暗松了一口气。 “乖孙子,咱记得你喜欢吃桂花糕,是也不是?”朱元璋竟然憨笑道。 朱高煦微微一愣,见朱元璋流露真性情,心中颇为感慨。 如果朱元璋针对皇家子孙制定的政策苛刻些,大明王朝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见朱高煦发愣,朱元璋当即道:“咱已命人去准备吃食,稍后便可送来。” 朱元璋变得热情似火,一副恨不得把所有关爱都给朱高煦的样子。 就在朱高煦吃夜宵的时候,朱元璋喊了一个传话的近侍过来,对其吩咐道:“你去转告太子,就说明日的常朝由他主持。” 就这样,直到下半夜,朱高煦终于写完了他个人理解的六大良策的含义,以及“仙人入梦所授的预言”。 为了给燕王朱棣上位铺路,朱高煦特地花心思编了两句特殊的预言。 一句是有关朱标病逝的预言,即“嵩山君回归天界复神位”。 另一句是充满暗示的预言“秦陨晋落燕南飞”。 朱高煦到不担心这句预言的真正含义被此时的朱元璋提前揣摩出来。 如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还活着。 从字面意思上看,秦陨可以理解成秦朝的陨石,或秦地的陨石。 至于晋落,或是晋地落日? 而燕南飞则是一句民间俗话,即燕子南飞。 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朱元璋没有上帝视角,无法预知未来秦晋二王的命运。 “你去睡吧!” 朱元璋不愧是名留青史的开国皇帝,精力旺盛异于常人,半夜未睡却依旧干劲十足。 他见朱高煦写完了良策与预言,便下令让后者赶快睡觉,好养足精神,待醒来后回答他的问题。 朱高煦被朱元璋一惊一乍折腾的不轻,又写了半夜的文稿,难免有点困意。 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赢得朱元璋的好感,朱高煦抖擞精神,铿锵有力的说道:“皇爷爷不睡,孙儿不敢睡!” “好,不愧是咱的乖孙儿!既如此,你先吃些东西,咱一会问你。”朱元璋很是欣慰的笑道。 朱元璋高兴的翻阅着手里的文稿,萌生了将它列为仅供后世皇帝阅读的秘本的心思。 当然,他的这种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毕竟这治国之策可不是儿戏,自需要验证一番。 实际上,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他更希望这是真的,希望仙人入梦点化了朱高煦。 朱高煦填饱肚子后,与朱元璋开始了新一轮的问答。 在朱元璋问到“嵩山君回归天界复神位”、“秦陨晋落燕南飞”这两句预言时,朱高煦都是先做出了一副苦思冥想的姿态,然后再露出失落的表情摇摇头,最后告诉朱元璋他也不理解其意。 至于其他可能与朱元璋固有国策起冲突的良策解读,朱高煦也只是避重就轻,尽量不让朱元璋感到难堪,算是对现有国策的查漏补缺。 毕竟,朱元璋此时已经在位二十五年了,有些既定政策早已执行多年,若推倒重来,会有朝令夕改的嫌疑,这自然不利于大明王朝的稳定。 即便朱高煦说一半留一半,聪明绝顶的朱元璋心里也清楚,有些良策只能等新君上位后才好放手去干,他未来能做的不过是完善朝廷官制,并参照良策定下文武分立并重等利国利民的万世之法。 祖孙二人皆非常人,一直从下半夜聊到了天亮,若不是有近侍来报说太子求见,只怕朱元璋还会继续跟朱高煦聊下去。 朱元璋端坐御座之上,听了近侍的禀告后,回道:“让太子进来。” 朱高煦两世为人,自然是有眼色的,连忙言道:“孙儿困意难忍,请皇爷爷准许孙儿回去休息。” 朱元璋忽然笑道:“高煦,你心里想什么咱知道,咱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你就老老实实待在这,陪咱一起见太子。” 朱高煦不知朱元璋是试探还是另有打算,也不敢出言拒绝,只好乖巧的答应下来。